“房是我开的,但我又没有参与吸毒,你们为什么要审我,这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啊?”被告人王某在法庭上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没有吸毒,为什么会被判刑呢?贩毒、开房让他人吸毒,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了吗?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焉耆垦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案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案件的当事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利益诱惑下
他走上贩毒歧途
在家游手好闲的王某,经常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2023年1月,在李某的介绍下见识了圈内最流行的东西”茶叶“。这种”茶叶“其实是一种合成大麻素的新型毒品,外观呈黑褐色、绿色,闻有清香,形如颗粒状、碎茶。
李某告诉王某:“可别小看这个东西,一进一出就是大把的钱,因为咱俩关系好,是好朋友,我今天才来找你。”
小小”茶叶“,竟暗藏玄机,这让王某从中发现了有利可图,李某看王某有所动心,紧接着说道:“好兄弟,敢不敢跟哥赚波大的?我帮你找‘茶叶’,钱肯定少不了你,事成之后,咱们五五分!”
在利益的诱惑下,王某答应了李某的邀请,并商议由李某作为供应商供货,王某进行销售。两人一拍即合后,王某便放出风声说自己手上有大量“茶叶”存货。
闻着风声而来的吴某很快就打电话给王某:“听说你在做‘茶叶’生意。我现在手头没有存货了,底下还有人等着要呢!”
为了尽快拿到“茶叶”,吴某等人给王某预付了2000元毒资。从中尝到甜头的王某,于2023年3月15日、4月15日先后为吴某等人提供2次“茶叶”。从此,王某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走上了贩卖毒品这条不归路。
利益驱动下
他顶风作案
6月上旬,毒瘾“犯了”的吴某等人又联系上了王某。虽然之前连队有进行过禁毒知识宣传,并号召大家远离毒品,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加上王某长期处于“花钱如流水,赚钱快如虎”的状态,他仍然决定顶风作案,再赚上一笔。
为确保交易”安全“,王某在与吴某协商后,制定了详细的交易路线图和地点,并告知吴某等人3日后派一人到距离王某家5公里的葡萄园,交钱拿货。
到了现场的吴某突然临时反悔,要求到王某家“吸两口”验验货才给钱。王某怕惹上麻烦,果断拒绝,转而又怕卖不出这一单。于是,王某决定开车驶往某团宾馆,开一间房,供吴某吸食验货。
6月15日,蹲守多日的民警,将正在进行毒品验货的王某、李某、吴某等人现场抓获,并在王某等人的交代下,民警顺势将这起团伙贩毒案连根拔起、全部捉拿归案。
法庭审判中
他百般抵赖喊冤
2023年12月,在法庭上,王某面对公诉机关指控他容留他人在房间内吸食毒品的做法十分抵触,其情绪非常激动且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只是贩卖了毒品,不应判两年如此之重,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我国自古以来对待毒品都是‘有毒必肃,贩毒必惩’的态度。王某,你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因毒获刑,贪图一时之利,毁掉一生前途,实属不该!”公诉人在指控王某过程中说道。
但是,王某对自己贩毒、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仍然狡辩,认为别人有需求,他只是提供帮助,法庭上的他在一直在喊冤。
法庭判决后
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你贩卖毒品的行为已然构成故意犯罪,容留他人吸毒更是助纣为虐、养痈贻害,给他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即使你不认罪认罚,也不可能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现在改过自新,还有回转余地。”法官结合贩卖毒品本身的危害、容留他人吸毒的社会危害及量刑等方面,明确告知王某。
看到法官义正言辞释法明理,王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在法庭审判最后的陈述中,他悔恨地说:“因为我受利益诱惑,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故意触碰法律底线,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我的行为不仅给我自己带来牢狱之灾,而且让我的家人承受了精神上的折磨,还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愧对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愧对被害人。”
最终,在法庭的判决下,被告人王某因犯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王某听到判决结果,在法庭上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当庭表示服判息诉,以后痛改前非,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