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某经营着一家汽车维修店,其维修技术高超,前来维修的顾客是络绎不绝,甚至有人特地将爱车从外地开来,请他“问诊”。每日庞大的修理数量,导致他维修所需要使用的机油量是“蹭、蹭、蹭”地往上涨,慢慢的,郝某动起了歪心思。
他把牟利的目光放到了机油上,郝某在某牌机油经销商李某处,多次购买了大量的机油供维修使用。狡诈的郝某为了在李某处稳定地进购机油,他玩起了心理战术。时而小付油款安抚李某,时而赊账进购机油,最终,累计欠李某货物款5300元。后来李某多次向其催要,均无功而返,因为郝某总是以“等过段时间”等理由搪塞。到了后期,甚至变本加厉,从开始的“等等”变成了“不认账”。
2020年中旬,李某万般无奈之下,将郝某起诉至法院,经过法院依法审理,判决郝某支付李某货物款5300元。谁知,郝某竟然无视诉状及判决文书,在法官的眼皮底下,玩起了“人间蒸发”。难道,他真以为自己能够就此逃避责任吗?
李某随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接手此案后,执行法官迅捷地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发起查控,反馈的结果却与郝某曾经的火爆生意大相径庭。郝某的名下并无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众多银行账户中,尚有余额的寥寥无几,全部相加也仅有0.8元。
见此情景,执行法官通过郝某的网络信息,找到了其微信号。执行法官向李某讲述了这些天执行的情况后,李某表示,“别说你们加不上他,他狡猾得很,微信也早把我删了,现在只能看到他最近的10条朋友圈信息。”执行法官一听李某的话,瞬间看到了希望,立即用李某手机仔细查看起郝某朋友圈中不多的内容。
踏破铁鞋无觅处,正因为李某这句话,执行法官在郝某微信内发现了其所发的朋友圈图片,迅速锁定了郝的住处。
执行法官将郝某拘传回法院后,询问得知,郝某的所有收入均交给了其父母保管,所以他的卡中才仅剩0.8元。执行法官对郝某严肃地说,“如果你再逃避执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将被依法拘留。”
听到“拘留”二字,郝某才真的慌了,连忙掏出手机,给家里人打电话要钱后,当场将李某微信加回,并将5300元欠款发给李某。至此,本案圆满执行完毕。
因为郝某的朋友圈,执行法官“上门服务”,不仅是为李某服务,追回了欠款,更是为郝某服务,拉回了在违法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的他。
法官提醒: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要总是“耍小聪明”,谋取不正当利益,要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小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习和了解法律是让一个人明白法律所制定的规则,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而不是规避、逃避,钻法律的空子,所以该还钱时还钱,别给执行法官添堵,也不要给自己增忧。